http://www.positive-feedback.com/Issue45/future_highend.htm
這篇談的是,Hi-Fi音響界,大多數人,仍舊忽略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音樂市場,iPod/iTunes...
沒錯吧?夠可笑吧?
很難嗎?你準備了iPod底座在你的店面嗎?
壓縮音樂很難聽?
我倒要反問,聽錄音超好的前衛Jazz比較讓你感動,還是當年拿個手提收錄音機聽你所愛的歌曲比較讓你感動?
哎...別忘了,音樂才是音響的靈魂哪~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女人式行銷法?還是男人式行銷法?
行銷學常說,要做女人生意,就得著重在“感受”,而非理性精準的數據...
HiFi音響,主要的客戶群是?
男人,這點毫無疑問,
那麼要做這些男人的生意,要強調的是?
理性?數據?
是嗎?
若是如此,就不會有這種產品出來了...
品質超高的USB?
真是#$%^&*!@#$%^....
買HiFi音響的男人,我看,大概多數都與女人的思想差不多...
或許可以說,要把這些對音樂敏感的男人當作女人來行銷!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咖啡與音響的異業結合
前陣子B&W在宣傳與Starbucks合作,在咖啡店裡擺喇叭,
今天我倒是在金礦咖啡見到另二家,
點餐處吊的是Scandyna的小饅頭,
座位處架著Calix的小怪咖
這二種喇叭的外型,該遠比B&W來的適合咖啡店吧~
年輕人對音響沒興趣,那就主動去接近他們吧~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HiFi音響漲價之一例,及音響展
記得,當年B&W Nautilus 當年發表時,定價120萬,
如今勒?
這篇裡的數字(http://audio.u-car.com.tw/detail.asp?articleid=166&typeid=3)是395萬!
一漲3.3倍!
英磅漲不到2倍,那多出來的二倍是怎麼來的?
因為銷量小,所以要漲價平衡成本?
這種等級的產品,無所謂量vs價的關係吧?
賣120萬與賣395萬,會影響量嗎?
不會吧...
難怪要漲價!
反正會買的就是會買,儘管漲吧!
這樣搞下去,整個業界根本就不願意做低價生意。
賣高價音響好賣?還是低價好賣?
高價量少,低價量大,表面上如此,
但高價要花多少工夫?低價要花多少工夫?
二者都需要打廣告,
高價產品的顧客一聽,大概就很爽快的付錢了,錢對他們來說,不是問題,台灣現在的資本家多得很,生意真的不難做。
低價產品的顧客一來又來再來,聽了非常多次,還不見得要買,這生意...實在很麻煩,又賺不多...
你要做那個?
也難怪HiFi音響要漲價,不漲白不漲,不貴顧客還嫌寒酸勒~
難怪HiFi音響市場越來越局限於少數人,難怪年輕人不買HiFi音響,根本就買不起,等級差太多了...
昨天去音響展,絕大多數參觀者都是中年以上,甚至可以說,大半都比我還年長,年輕人只有少數幾隻...
而許多高價品牌根本就沒打算利用這次推廣形象,房間裡只擺一張椅!
我進去,理都不理我,繼續聊天打混,甚至根本就沒放音樂...
擺明了,會買的就是會買,無須耗時憑真工夫爭取客戶。
再看看,幾個老廠牌,Dynaudio、ATC...房間裡,永遠是塞的滿滿的,
可見得參觀者都是多年的音響迷,確實沒有年輕人...
甚至連那些顯然就是看報紙湊熱鬧,只會問“水果日報上那個幾百萬喇叭的是哪一間?“這種人,也都是些歐吉桑、歐巴桑...
年輕人真的沒幾個...
那,也就是說,HiFi音響市場在萎縮囉?
我懷疑...
音響品牌與代理這些年雖然換來換去,但引進的品牌持續增加,
音響店翻新擴大也越來越普遍,而且越是做高價生意的,越是豪華,
市場真的萎縮嗎?
或許只是如同台灣其他行業一般,結構變化了,
變化成往極高那邊斜,中間沒了,極低也沒了...
這,不就讓出一個大空間出來嗎?中低價這個大空間...
只是,要做這生意,該怎麼做?
如同過去的手法?這招若是有效,怎麼年輕人就是對音響展沒興趣?
或許,行銷管道與產品基本結構都該改變...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雪上加颱風的音響展
颱風來了~
時間正好,這下去看音響展的人大概又會少一大堆
票價白降了...
其實降價無用,參觀的人年年少,並不是因為票價,那點價差不至於有啥影響,
機器的價格漲的太誇張,已經先卡住一大票老音響迷了
年輕一代可以玩的東西太多,更不會去花時間玩音響,
你覺得玩得很高興,別人覺得很浪費時間,
LP就是個例子
沒有年輕人加入,音響生意只會越來越差,
也沒看誰去嘗試著吸引年輕人,
當年玫瑰唱片還會在公館那個小店面擺上整套Krell+Wilson Audio,
如今Apple專賣店擺的是啥?頂多是B&W Zepelline這種純造型的東西,
有那家HiFi音響嘗試著擺進去了?
年輕人難道不買音響?才怪,去光華商場旁TVBS邊那個集中商場看看吧,
有家鶴眾專賣給年輕人的音響,一套也得近萬
音響展有去Apple店和光華商場宣傳嗎?
那些特地設計與iPod整合的HiFi機有擺進Apple店嗎?
都沒有...
一方面是行銷能力太差,一方面,根本就只想作高價生意,
那只能坐著等市場真的萎縮成Hi-End而已...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除了賣聲音,是否也能賣獨特?
花大錢買高級音響的人,會有什麼想法?什麼要求?
買的是聲音?品味?外觀?排場?
或許都有...
我想,這個階層的人,更想要買的是,獨特!
而最能顯現出獨特的音響器材,該算是喇叭,
其他的大多藏起來,看不見...
雖然說,高價的喇叭,實在不能稱之為量產品,
一年只能銷數十對,怎能算是量產品?幾乎都是手工打造...
但同一款喇叭的外觀,幾乎完全相同,頂多換個外皮、換個顏色...
實在很難稱之為獨特...
既然是手工,何不讓它更加獨特?
在一個基礎設計上,自由的變化外型...
這以技術的觀點來說,實在不太可能...多少會影響聲音...
反過來呢?
不求極高的聲音品質,不攻極高價的市場,
而是取外觀獨特,聲音也不差,專攻喜好獨特風格的客層呢?
讓每對喇叭都不同,讓每對喇叭都是件獨一無二的工藝品,
豈不也是挺有意思的事?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老是Demo西方古典樂對嗎?
為何音響業總是demo西方古典樂?
因為顧客群都喜歡?業者投顧客之所好?
因為音響業者自己偏好?想展示自己的音響之好?
我自己難得聽西方古典樂,聽的也多是那些大眾曲目,也覺得那些曲子挺動聽。
在音響展裡,卻難得聽見幾首西方古典樂是我熟悉的,甚至,聽過的。畢竟,曲目實在太多了...
要說到乍聽之下,頗為驚艷,甚至感動,那就更難了...
然而其他的音樂類型,這樣的經驗倒是偶有,不算陌生,
而且,常常不是以好音響播放的狀況...
不知道是因為業者想表現自己在西方古典樂的素養,挑些冷門曲目,
還是純粹為了展示音響考量,只用錄音好的唱片,
抑或是,隨便抓,反正西方古典樂也不熟,不知道顧客會聽啥...至少要裝作層次不會太低,唱個西方古典樂來裝裝樣子...
無論是哪一種,這是做生意之道嗎?
這達到參展的目的了嗎 ?
這達到參展的目的了嗎 ?
除了西方古典樂,另外比較常見的是demo Jazz,
這二者,佔唱片銷量的比重其實相當低...
佔音響顧客的比例很高嗎?或許值得懷疑...
或許可能只是音響業界行銷的方向與手法造成的結果...
至少我知道許多西方古典樂與Jazz的樂迷並非所謂的HiFi音響顧客
而絕大多數人,也就是並非這二種音樂的樂迷者,卻多少都曾動念買套好音響,
或是被好音響發出的音樂感動...
或許,音響業者該好好想想...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由沙拉不來漫談起...
音響論壇裡李陵談沙拉不來慢的音樂,評價是,一向不過爾爾...
同感...
當年那Phantom of Opera,就覺得她唱歌簡直像殺雞,慘不忍聞...
去年八月去音響展,
各家廠牌demo劇院系統,不是唱習林敵翁,就是唱盲歌手...
這二位,也與我不投緣...
敝人見識淺薄,這些年來,也沒聽過這二位有啥大作傳唱大街小巷,人人朗朗上口...
demo他們的歌,不知道如何在人人匆匆而過的展場上,收到“驚艷”的效果...
若潛在顧客不留下深刻印象,這展豈不是白展了?
為何demo這些東西?
因為錄音好嗎?
錄音是選擇demo曲最重要的參數嗎?
音響論壇上另一篇,
談到英國那個歌唱節目又出現一位黑馬,Susan Boyle,
如同Paul Pods般,五天之內,Youtube有二千萬人看她的video,
為何?
只是因為她長得醜卻又唱的好?
若是她唱的是首自創曲,這二千萬人會覺得她唱的好?
她唱的是首名曲,多少人感動的名曲,正如Paul Pods唱的是“公主徹夜未眠”,
令人感動的熟悉曲目,更能表現出這二位歌聲的美好,與加乘的感染力...
為何要好音響?
為了聽好錄音?
非常傳真的車水馬龍道路的錄音也是好錄音,
好音響是為了聽這種錄音嗎?
好音響是為了能更加完整的傳達音樂的美好,那一切細節,
那一顰一笑,那欲言又止,那天真無邪,那柔腸寸斷,那千迴百折,那盪氣迴腸...
音樂啊,音樂的本質才是真正感動人心之處~
再好的音響,也無法讓人為毫無內涵的音樂而感動...
再爛的音響,也能讓人為了深刻的音樂而落淚...
demo時,錄音效果真的最重要嗎?
難道不該把音樂本質擺在第一位?
有人說,錄音室裡的設備總價,少說也是數百萬級,
難道會比絕大多數家用音響來的差嗎?
錄音師以此為生,聽過、嘗試過的錄音與設備之多可以想見,
對聲音該如何的理解與知識,豈不如尋常人?
以我自己的經驗,隨著自己的音響越來越好,
越覺得每張唱片的美好,越感動於那音樂,
少數能聽出錄音較差之處,則是明顯的為了一般音響能有平均表現而壓縮動態,顯然並非錄音師之誤...
真的有錄音很糟的唱片嗎?
demo好錄音,聆聽者或許能理解這套音響的好,
demo熟悉美好的音樂,聆聽者可能大為感動甚至流連忘返,
這二種狀況下,何者給人較強的印象?
何者又能讓人想購買這套音響?
買車時,
光看數據,內行人或許可以理解車的性能,但是會想買嗎?車不是拿來看數據的...
上車實際跑一段,任何人都能體會這車的好,
哪種狀況會讓人心癢難熬,念念不忘?
音響論壇另一篇,
Shelle Katz這位鋼琴演奏家,同時也是Podium Sound這獨特的喇叭廠的創立者與設計師,這麼說:
關心聲音重播品質的人是audiophile,而每天只聽錄音發燒唱片的人只能算是stereophile
買音響是為了聽那些令人感動的音樂,而不是那些錄音效果好的唱片,
你,想做的是哪種人的生意?
那一種人,才是數量龐大的潛在客戶群?
你,為音響投入的熱情,是為了哪個目的?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訂閱:
文章 (Atom)